凉山疾控健康提示(10月5日)
为广泛征求法规草案修改意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现将《盘锦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制度》对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提出要求,原则上各市生态环境部门按季度向省生态环境厅上报典型案例,重大案例随时上报。对于优秀的执法典型案例,省生态环境厅将推荐上报生态环境部,并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定进行公开。
主要是新类型案件,包括在违法形式出现新变化,在执法事项和法律适用上有新要求,在办案机制体制上有新模式,在办案手段和方法上有新突破,案件办理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苏茂林说,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5.9万座。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上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和陈年积案。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苏茂林介绍,去年以来,黄委会组织9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各类生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行为,共梳理生产建设项目6万多个,完成1.3万个在建项目违法违规行为排查认定,查出违法违规项目8200多个、违法违规问题1.6万个,对3300多个项目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3500多个项目建设单位进行了责任追究。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从1990年的43%提高到66%,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由20世纪90年代的3亿吨增加到4.35亿吨,为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水土保持率、拦减入黄泥沙双增加,流域生态面貌呈现整体好转。
据介绍,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这是记者13日在陕西西安召开的沿黄九省(区)政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第四次会议上了解到的。强化溯源整治,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
(二十三)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八)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强化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实施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完善相关考核措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二十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深化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三磷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
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完善绿色电价政策。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
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四十二)强化宣传引导。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十四)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
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提出如下意见。
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二十六)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不断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二)工作原则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
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十九)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
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冰冻圈融化的影响。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